在炎炎夏日,我们关注中国传统布艺,在轻薄如翼的古法布料中,感受古人的清凉时刻。白族的扎染、浏阳的夏布、壮族的壮锦、岭南的香云纱……

如同不会发光的宝藏一样散落在 中国土地上的传统布艺和纺织文化 常常会被我们忽视。本期中,既有 沉迷于扎染和夏布的创业者,也有 创立独特“布料博物馆”的收藏者

1.jpg

我们总是关注服装的款式是否时髦,却容易忘记在它们被裁剪之前原始的模样,这其中凝结着古老的智慧。而中国传统的纺织技术与布艺工艺也日渐式微,被成本更低、生产周期短的现代面料取代。因此,我们希望重新唤醒失落的机杼声,让当代人领略靛蓝的宁静、苎麻的淡泊、锦缎的优雅,也记住那些久远而浪漫的名字:青蝉翼、凤凰火、云雾绡、素罗纱、散花绫……

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民间布艺及其用品的雏形。中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民间布艺活计,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民间布艺在这个时期从普遍的意义上真正广泛地流行起来。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活,民间布艺也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原本民间布艺活计必备的那些民间布艺用具如:剪刀、熨斗、针线盒、顶针、量具、绕线板,针拔、刮板、喷水壶,绣花棚、架针、线篓等等,都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退出历史的舞台,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抛弃,而且关于这些民间布艺用品的资料也少有记载,极其难寻。在当今收藏界中,民间布艺用具根本就是杂件中的杂件,不为人们所重视。

2.jpg

蓝染,原始的生命力

林芳璐
艺术家,设计师,Miss Lin、手扎蓝染品牌创始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 ;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设计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林芳璐探索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深入云南白族学习研究传统扎染工艺。2020年,她的作品入围LOEWE基金会工艺奖的终选名单

3.jpg

2014年,正在选择研究生毕业课题的林芳璐,想到了小时候见过的那种蓝白相间的花布。于是,凭借着记忆里对扎染的原始兴趣,以及对蓝色的喜爱,她来到了云南。真正接触到白族妇女扎染现场时,她完全地被震撼了,整个工艺的过程让她振奋、震惊。“我觉得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被我找到了。”林芳璐感叹道。

第一次到云南的时候,语言上稍有障碍,林芳璐无法顺利的与当地的白族妇女交流,她们之间更像是游客与向导关系,会被带去参观一些染坊和扎染制品的商店。后来,林芳璐每年都要到 云南2次,渐渐地与她们相熟。在学习扎染工艺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这些白族妇女天然朴实的一面。现在,再看到林芳璐在村子里溜达,她们一定要请她来家里吃饭。

后来,林芳璐将对这些白族妇女的情感投射在了艺术装置作品《SHE》里,这种感情里包含着纠结与无奈。林芳璐曾经对云南当地白族从事扎染工艺的妇女做过采访调查,其中大部分妇女没读过书。“我当时有点震惊,虽然我们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完全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点感伤。”

4.jpg

经过进一步的走访,林芳璐了解到,她们大部分是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做扎花,挣一点钱补贴家用。白族的女性不仅要承担传统的手工工艺,还要负责繁重的农事和家务。现在,年轻一代的女孩们开始读书识字,长大可以出去闯荡,因此少有年轻姑娘会继续传承扎染工艺。“这样势必会影响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其实是她们民族的根。”这便是一直最困扰我们也困扰着林芳璐的问题。

回想学习扎染的整个过程,林芳璐觉得最辛苦的是开始刚起步的阶段,“我要怎样去介入这件事,整个调研的过程挺困难的,每天都在山里跑,挨家挨户地去探访,跟不认识的妇女们见面聊天,还稍有高原反应”。一年里大概有一半的时间,林芳璐待在云南,每天爬上半山腰的工坊跟着扎花师傅们学,朝九晚五,一天不落。

基本功学完了,就进入了消化的过程,赋予传统当代性的同时,不失其本色。林芳璐在完成一件作品之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思考,并形成新的观点或可持续的概念,她会阅读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我会想很久,一定把它想清楚。如果开始动手做我就不会停,我就会一直把它做完。”

渐渐地林芳璐在扎染语言的运用上,开辟出了两条路,一条是充满生活气息和文艺情趣的产品设计,包括艺术家具、床品、抱枕等等;另一条则是更个人化的艺术道路。从2016年开始,林芳璐开始尝试使用扎染工艺进行个人观念的艺术表达。“我看到的这些故事,这么丰富,这么有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在产品设计方面,她也在向艺术性靠拢,“我的观点是,我不想要把它做成完全实用主义的产品设计。我希望它既实用,同时又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不久之后,林芳璐将出发前往贵州,那里有传统的蜡染工艺,她希望与之能够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寻找到蜡染工艺的新起点。同时,林芳璐希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能够走出城市,在田野间发现艺术,同时发展文明和技艺。

把布料当语言

5.jpg

马黛霞
布料图书馆创始人,四五年来,布料图书馆关注中国当代面料的整理和工艺升级,并通过装置展览,将关于面料的宝贵知识传播给普罗大众

如果不是疫情,布料图书馆的团队应该被很多工作任务包围着。团队原本计划为即将到来的布料图书馆四周年策划纪录片,马黛霞希望采访一些经历过布料图书馆不同事件的人,整理以前拍过的一些视频,去串联起来展示一个完整的布料图书馆,让大家看 到从2016年开放至今,里面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

7.jpg

布料图书馆从建立伊始就开始做展览,去年更加是大大小小做了九个。12月年关将近时,上海华润时代广场找到布料图书馆,为商场中庭做一个装置。广场的改造用了剧院的概念,Mary在想,如果这是一个剧院,那为什么不做一个剧目呢? “我们希望做一 个有生命的剧,”Mary和团队找到找到了泰戈尔《飞鸟集》里的一首诗,“我们希望用布料去创作一群飞鸟。”

在棉麻丝毛等成分和制衣属性之外,面料还有无数等待被开发的潜力⸺这点没人比Mary更了解。在做布料图书馆之前,她已经投身布料行业22年。在企业中,布料只是一种供应源,是构成服装和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是完成商业交易的一件工具。到了研究院里,布料成了被研究人员自顾自创造出来,用以发表论文和评职称的工具。

8.jpg

这些都不是布料图书馆想做的事,在这里,布料应该是完全的主角。在位于杭州的两千多平米的场馆深处,由落地玻璃围出一间馆藏室里头,安装着和普通图书馆一样的移动架,不同的是,架子上的是一匹匹布料。每一个移动架被拉出来之后,就能看到上下每一卷布料上都有吸铁磁二维码,扫一下就能获得手 上布料的详细资料。最早只有1,800多款,如今已经增加到4,000多款。

5.jpg

为了飞鸟集的展览,Mary和团队选择了一款自主研发的、由涤纶仿棉纱线制成的面料,张力好,透光。“飞鸟集”在一天当中的四个时间段,搭配不同的音乐和灯光,呈现出四套“剧目”。 Mary说,“我们希望在一个空的‘剧院’里,能够有灵动的‘剧幕’ 出现,而灵动的鸟群是用中国的布料去体现”。

当代中国布料在科技和工艺上的制作水准,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布料图书馆第一个展览就想要回答的问题。2016年底,一块100%的涤纶面料成为布料图书馆首个展览“1-20布料计划”的主角。Mary说,“几乎所有的设计师到布料图书馆来,我把这块布挂在这里,没有人会选它,它很平淡无奇。”不过,团队 以此研发改造出的20块不同的布料,邀请了11组中国设计师之后,最终布料们重生成了20件不同的服装作品。这个展览在第二年的上海春夏时装周里,调换思考方向变化为“20-1 Station”,这次是用20种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同一件单品。这两个展览互相呼应,无论是哪一个,参展观众都能通过亲手摩挲和翻看这些作品去感受,布料作为创作的起点,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

2018年,Mary把两年前造访瑞士纺织博物馆时的发现,落地成了又一个展览“Lace to Meet You”。瑞士之行在当时给Mary带去了很多新知,“包括它这种很天然状态的原丝,它从手工到达一个工业的风格,包括它的那些机器。让我觉得其实人类是很伟大的,把纺织这种手工情趣⸺本来蕾丝是一个女性在居家的过程中,在没有重视商业的环境里,用来陶冶情致的⸺通过工业的诞生,科技的诞生,让这些东西去普惠于人。这个是很本质的东西。”

蕾丝在展览中变幻成不同的装置、产品。“我们甚至还做了很多蕾丝的羽绒,蕾丝的雨披,它明明是镂空的,为什么能够防风防雨。”Mary说“,这是我们告诉大家,中国现在的科技和工艺,已经能让一个古典的材料,能够复合到如何(多元)的场景中去。”

几年间,布料图书馆借由布料这种语言,以展览为载体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最后传达出了一个明确的核心讯息:中国在面料上的研发、制作已经走在前沿,并在不断拓宽应用层面的边界,去探索更为创意的表达。

夏布如人,风骨自在

10.jpg

易洪波
SUMMERWOOD夏木品牌创始人。夏木坚持以手工方式造布,同时在延续传统民艺的基础上糅以前瞻的现代意识,以现代、独立且专注的精神,向时装业和环保生活提供面料服务

夏布,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它却是汉族最传统的面料之一,历史超过3,000年。夏布是由苎麻手工织造的平纹布、罗纹 布,因此也叫苎布、生布和麻布。苎麻,也叫白叶苎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我国的特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八九成。早在古代,就已经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神农誉麻,史称“富贵丝”。西方称它为“中国草”。

古籍中记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早在棉花和棉纺织技术进入中国前,不论是帝王的冠冕,还是百姓的衣物都离不开夏布。这种传统的布料具有纤维长、透气性强、传热快的天然特性,因此它非常适宜夏季穿着。可是,就如同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浪潮中被湮灭一样,夏布也在化纤面料的普及后,销声匿迹。

10.jpg

中国传统的夏布产地主要在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有著名的浏阳夏布、万载夏布、荣隆夏布,总体产量约占世界夏布的九成。在国内被忽视的夏布,在日韩却大受欢迎,产地的主要订单也来自日本和韩国。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服饰,以及葬礼上都会使用到这种历史悠久的布料。这种现状不免让人唏嘘。

不过,来自夏布产区湖南浏阳的易洪波,已经为夏布的推广和振兴努力了7年。易洪波从小在浏阳长大,但小时候对故乡的夏布也不了解,从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设计系毕业之后,他才慢慢了解到,这段历史和这份工艺。2013年,经过了短暂的创业和媒体工作之后,他转型做起了面料,正式创立了夏木Summerwood这个品牌,希望能够改变夏布在国内市场上的局面,让本土的传统手工艺真正回归本土的市场,重新活在人们的生活中。

“只有日常生活中,真的在使用它,与它一起生活,它进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带来原本属于东方人的生活气息,从而形塑一种不同的现代的生活方式;同时现代的生活节奏也会倒过来,推动它本身的变化,使得它在工艺、设计、观念上都得到了革新,具有了现代性之后,它才能真正地‘活’下来。只有用,才能活。”易洪波说。

11.jpg

2020年,易洪波把工作室从北京搬回了浏阳老家,这种变化让他的心态变得更加安定,告别了大城市的节奏,回到更靠近初 心的地方。对他来说,虽然夏木已经走过了7年,但还非常脆弱,他希望继续去寻找夏布在当代日常生活的可能性,这既是初衷,也是目标。除了制作一些生活中可用的纸品之外,未来,易洪波希望夏木可以向“一个当代的以手工织物为立足点的生活方式品牌”转型。

这条路真的不容易,有些困难显而易见而且难以根本上克服它,原材料出产下降、传统工艺失传,还有市场的缺失……易洪波对于整个中国传统布艺的现状和未来都有些悲观。“现在的业界、政府、媒体,希望以‘非遗’的方式去重现夏布,说起来似乎是在拯救它,但实质上是在消费它。包括我自己。我们只是借着夏布这个残存物,去消费那些不存在了的原本属于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确有它迷人的地方,“朴素、清冷、身骨,一种很东方的材料”。也正是这一点迷人,抓住了一群人的心,让他们坚持着、维系着。夏布也像人“外表强硬,内心脆弱,宁折不屈、轻盈、通透,带着一些距离感”,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汉魏风骨时代里的那些妙人⸺大概没人觉得嵇康是穿一身绫罗,大抵苎布素衣,方有桀骜。

每年,夏木在上海有夏季例行的限时销售会,与可持续生活方式品牌Klee Klee联合举办,展示和销售以浏阳夏布为素材的当代手工织品。今年的展览推迟到了7月举办,夏木将带来独具特色的产品⸺无漂染的本色夏布做成的拼缝织品,以及漂白之后的夏布所制成的夏衣。另外今年还有一个新系列,针对2020的疫情现状,所特别设计的一组蓝底白字的夏布产品。易洪波说, “希望传递一种本初的、纯粹的样貌,以及巨变的时代中不变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