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匠人,就是以时间和心血磨练出极致的工艺,也许不被人所关注,也许默默无闻,但他们愿意用一生去守护那些古老的智慧和手艺。因为这些古老的文化一旦没有后继者,也许就会永远消逝。本期的专题,我们将目光聚焦那些“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阐释人生”的手艺人,解读他们的匠心与匠魂。
朱炳仁
大美铜雕 大国匠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熔铜艺术家朱炳仁是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他自幼深受“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影响,勤学苦练,广撷博采,寻找和再造“朱府铜艺”失落了的技艺,打破了铜雕“重刻轻雕”的传统制作方法,开创了杭州铜雕发展的新局面。几十年来,他传承“工匠精神”,先后担任总工艺师,主持设计、建造峨眉山金顶等百余铜工程,获得几十项国家专利,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他不忘初心,倾其所有,建造纯铜大屋“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不仅为杭州留下了一件新的传世瑰宝,还对外免费开放,让艺术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他坚定文化自信,独创熔铜艺术、庚彩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其作品被故宫、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内外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G20 杭州峰会期间,朱炳仁以传统的非遗技艺融合创新,精工自作出上万平方米的铜饰面,完成了主会场的铜工程和陈列在各场馆的60 余件艺术品,让中国青铜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绣娘” 的锦绣年华
作为华夏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在不同时代具有鲜明的特征,并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工艺水平以及审美取向,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那些心灵手巧的绣娘的一针一线下,传承了几个时代。
向秀平
一针一线绣出文化与情感
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手工艺。苗族本身没有文字,他们靠图腾和图案来记忆。苗绣虽然也是一种刺绣,但除去工艺,苗绣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老绣片去理会和解读,包含和隐藏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历史,绣的是神灵和思想而不是绣某个物品,绣的图腾纹样不是供人们赏心悦目的而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和文明的历史。对于“苗绣传承人”向秀平来说,她所做所想的,已远远超出了一门传统手艺本身。与其说她相传承的是一块块古老的精美绣片和工艺,还不如说她想为这个社会留下刺绣图案上所附着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最为知名的苗绣作品,当属展幅148米的《苗族古歌》史诗绣卷,但这只是她想要绣制的四幅苗族史诗绣卷中的第一幅。2013 年,向秀平注册了湘西古歌百绘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开了第一家苗绣展示店——“锦绣堂”。她多年收藏的数万件精美苗绣在这里与世人见面,包括那幅苗族《古歌》。空闲时,向秀平还不厌其烦地向游客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苗族古歌的内容,希望可以将苗绣的工艺和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
裘群珠
金银彩绣绣出光明的未来
宁波刺绣称“宁绣”,曾与“蜀绣”“苏绣”齐名。“宁绣”分为金银彩绣( 又称仿古绣)、平绣、包梗绣、刀绣,尤以金银彩绣古朴雅致、色彩和谐、绣工精湛,最为著名。金银彩绣是在真丝缎子和其他原料上,用金线和银线盘绣,用各色彩线绣制而成的工艺品。宁波金银彩绣的题材广泛,除鸟兽花草外,也有山水人物、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戏曲场景和民间祥物等,不但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也用于与佛事等物体相关佛教用品和袈裟等。但是,到20 世纪80 年代,宁波的金银彩绣与其他手工技艺一样遭遇了历史性的衰退。
社会有识之士裘群珠不忍眼看着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宁波金银彩绣继续沉寂,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便自发地承担起拯救这一手工技艺的责任,从1989 年开始,裘群珠就已在从事制作佛像衣服等与宁波金银彩绣相关的工作。为了使这一项目得到更加有力的保护,于2008 年注册了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致力于宁波金银彩绣精品的研发与制作。2010 年筹资创建了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旨在传承和发展宁波金银彩绣工艺。同年宁波金银彩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艺术馆开馆至今目前已拥有5000 多件宁波金银彩绣藏品,最早的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精品曾多次荣获省市、国家级奖项。
苗绣传承者向秀平(右)指导绣娘创作苗绣作品
脍不厌精
当今饮食的潮流乃是强调食材优先以及烹饪的先进技术与概念结合,让人似乎忘却了饮食二字乃是源起自双手与火的技艺。一双手,一把刀,一柄锅,一灶炉,曾经这些就已经足够创作出人间美味。让我们回归基础,认识单凭双手的技艺如何带来舌尖的愉悦。
高晓生
厨师做菜靠的是一双手
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的桂花楼自开业就一直宾客盈门,每次去吃饭如果碰到主厨高晓生师傅出来巡场便如同见到邻家大叔一样亲切,他一句招牌的问候:“吃饱了没有呀?”总叫人心里暖洋洋的。和善如高师傅,其实他做淮扬菜已经30多年,经验丰富,作为一名淮扬菜名厨,他的手上功夫更是了得。常规菜牌上的菊花豆腐与拆烩鱼头都是显示刀功与拆鱼骨功底的硬底子菜品。其实高师傅还有许多压箱底的拿手绝活是“off menu(不在菜单中)”,懂得吃的客人才会特意向他提前预订。淮扬名菜三套鸭就是其中的巅峰,讲究以大麻鸭中套进野鸭子再套进鸽子,是为三套鸭,同煮成汤菜,鲜味浓郁。尤其是秋天禽类预备过冬脂肪堆积身体健壮,最是美味。这道菜最难的地方在于三只鸭子和鸽子需要全部人手拆骨,并且最后套起后缝在一起。拆时在肚子下方开洞,双手伸入后拆骨,全程看不到内部,仅凭双手、刀与剪刀完成。大麻鸭与野鸭子体形还大一些,鸽子如此之小,有些部位骨皮甚薄,一不留神就容易破,要拆得洞小骨净表皮完整,才是高手。高师傅做的三套鸭便是完美,他说自己从小练到大,拆骨已经熟能生巧,开玩笑说闭着眼睛也能拆得八九不离十了:如此手上功夫,轻描淡写,实则是几十年不断累积的经验。厨师的一双手,使刀的功夫仅是冰山一角,如何掂锅、怎样用阴力、控制火候、切片切丝切丁如模具出品,这些都是一个个日夜在厨房中积累而得。
姜均欢师傅凭借着细心与耐心,
以及温柔细腻的双手指尖
屡屡做出名点
姜均欢
自古白案皆巧手
白案,是为中餐中的面点大门类,我们常说的点心通常被认为是白案的代名词。相信很多人都在家试着包过馄饨、饺子、春卷,高阶一些的会包包子、包小笼包,抓到门路的庖丁则有本事自己发面蒸馒头、花卷,擀馄饨饺子皮。但凡做过这些,你都会知道,做个有模有样不难,但要每件都做得精准,并且更上一层楼,不是容易事。不要以为面点不是中餐的热门门类,就以为此行容易,实则既讲求实际经验和手上功夫,又要求师傅细心有耐心,且熟练使用阴力(可以理解为巧劲),一捏一抓便知面点发到何种程度,折叠上褶都在方寸指尖完成,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最考功夫。姜均欢是福系列各家餐厅的面点总厨(包括福和慧、福1015 等名店),他追随总厨卢怿明多年,机缘巧合下进入面点领域,反倒凭借着细心与耐心,以及温柔细腻的双手指尖屡屡做出名点。尤其他的眉毛酥,发面有韧劲,开酥得当,香气四溢。而他现做的面粉点心,像是简单如葱油饼,更是咬落似感面筋有活力,相当美味。连今年的上海米其林官方酒会活动中,他都代表摘星的福和慧做了多款点心甜点,在现场引得众多餐饮界名厨大佬品尝,交口称赞,虽平凡却不简单,形似内里却大有不同,便是白案师傅手上功夫高下立见之处。
守艺新生
对于手工艺的传承,光靠手工匠人的一片热忱和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更多的社会力量推动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珍贵文化得以真正传承、重获新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稀捍行动:寻回遗忘中的美好
创新公益项目——“稀捍行动”致力于保护日渐珍稀的自然资源与日益珍贵的人类文明。他们以革新公益模式全方位系统性整合政府、媒体、企业资源,为公众带来全新的感官化公益体验的同时,建立可持续性社会化运作机制,让传统工艺重获新生。
历经12 道工序,承受千锤百炼,才能造就金箔0.12 微米的平均厚度,成就金箔的轻盈缥缈之态,然而,这一张薄如蝉翼的金箔却很难在现代社会找到容身之处,稀捍行动“承”驻地计划,邀请荷兰著名的首饰设计师kim 围绕金箔设计了金箔“金喜卡”贺卡,让金箔以全新的形式呈现于世。
通过金、银、铜三种原材料,通过物理碾压的方式,制作成薄如蝉翼的金箔
云锦,中国织锦技术的集大成,由于受到皇室的钟爱,色彩大多是正红、宝蓝、明黄等高饱和度的选择,图案更是充满了富贵吉祥、福寿延年的喜庆内涵。云锦最大的特色在于真金、真银线(用金银材质制作的丝线)的使用,这不仅提高了织造的技术难度(一个熟练的织工,每天只有5-8 厘米的织造长度),更让它的闪耀程度无与伦比。城市变迁,生活方式的更迭,皇族不复存在,云锦真的仿佛易逝的彩霞一般,几乎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不见。稀捍行动想要保护云锦,因为它承载着审美的融合:桑蚕文化造就的丝织技术、融入金箔工艺的金银线、以染色工艺为根基的配色系统……于是,他们联合设计师笑石推出“云锦衬衫”。这件衬衫通过一个纽带的设计,一方面蕴含着连接当下与传统的深意,另一方面考虑的则是现代生活的使用习惯。云锦纽带可以变成腰封,也可以变成袖箍,如云霞点缀在天边一样装饰于衬衫之上。
上下:文化回归
源于中国文化的当代雅致生活艺术品牌“上下”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传承中国的生活美学和精湛的手工艺,通过创新,使其重返当代生活。在中国设计师蒋琼耳的带领下,“上下”期望通过努力,将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保留下来,并从中汲取灵感,将之置于当下生活语境中重新审视。木作家具、竹丝扣瓷、羊绒毡、薄胎瓷……经由当代设计的创造力,转化为富于时代精神的“美”与“用”,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上下”工艺。蒋琼耳曾在采访中说:“寻找手工艺师过程很漫长,而且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我们除了自己去各地寻找,也从专家、老师那里获得一些资源,因为他们也同样有着将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的梦想。” 在她和“上下”的努力下,中国的传统工艺在慢慢苏醒,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让人们逐渐拾起曾被我们遗忘的那些美好的思想、文化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