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两点一刻的上海愚园路,幽静深邃,门前的树影,婆娑生姿。通道尽头是刚刚开启上海市场的“看见造物”办公室。这融汇东西的当代空间里,夺得 IF、红点奖的杰出设计师 :Yaang Life 掌门王扬,Yang Design创始人杨明洁,以及玄衣腰封宛如侠女的主编朱哲琴,雅庐围坐,品茗畅叙。照道理,美人如她,用尽笔墨似乎也与“侠”字无关,然而天地人文的使命感,高山流水的择友观又恰是历史上侠客辈出的五羊花城的最佳注脚。当然,不止于此——她自身的侠气,来自我无意间听及她与朋友们的闲谈。
朱哲琴
跨界音乐家、看见造物
创始人兼艺术总监
一个十年,朱哲琴游走世界,以独特的音乐创作语汇与哲思,为中国和世界乐坛缔造里程碑,《黄孩子》《阿姐鼓》成为时代记忆。又一个十年,致力于保护与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倡导中国创造,走访云贵青内蒙西藏等地,联合设计师、艺术家、年轻音乐人等共同开展音乐创作和当代民艺设计。2012 年创办传承中国造物智慧的原创设计平台“看见造物”,倡导“上乘非奢侈”的美学精神,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材质与工艺的当代诠释及应用,推动“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2008 年,朱哲琴一行来到黔东南腹地,录制《听见》。可以想见,对于这样一位享誉国际的音乐人的造访,当地负责人自然礼遇有加。款待之余更是希望他们的苗歌表演能够被看见,被记录。吊脚楼上,歌舞声起。“我还没有完全落座,听到这个我必须离开,这不是真正的声音,这只是一场表演,一种自我陶醉的伪文化。我必须用我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她娴熟地将茶汤分入各自的茶杯里,“这样的表演,这样的演员,今天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唱这歌,明天去了别的舞台唱别的,这并不是我在真正寻找的。”
呷了一口茶,“在我快坐进机舱即将前往下一个城市的时候,我又收到当地负责人的电话,说是找到了真正的苗族音乐。我说那样的音乐我真的不能去,他反复向我保证,这一次完全是真实的状态。——因为还有四个小时左右的候机时间,我们一行去了那里。一个位于贵州群山间的苗寨,在广袤的天地间,山歌真是优美极了。终于,我们找到了真品,在苗族人的山上!真实的东西,充满了美。”正因为仿如侠女的坚持,我们终能在央视的纪录片里,也能欣赏到这样一段动人的演唱。
受邀的两位设计师,正是朱哲琴发起的“看见造物”项目中因缘结识的朋友。中文称之为缘——如何不是呢?国内积淀与负笈海外,声乐闻名与传习国画......不同之“术”,同心之“道”,同道,总会相遇。
王杨
Yaang Life 品牌创始人
/ 设计总监
国内著名设计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于 2000 年赴德,长期生活工作在汉堡和柏林,其间在德国多次举办个人展览并参与各类艺术设计项目。曾获得德国IF 产品设计大奖及诸多奖项,并与众多国际品牌合作如施华洛世奇、德国双立人、华特迪士尼、H&M、Elle 等。王杨的众多设计作品被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上百份国内外杂志,报纸以及电视台采访报道了王杨以及她的设计。由王杨创立的设计师品牌 Yaang Life 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及代表性的原创家居品牌。
杨明洁
Yang Design 及羊舍
创始人
Yang Design 及羊舍创始人、 设计总监,同济大学客座教授。 在浙大与中国美院完成 7 年学业 后,获德国 WK 基金会全额奖 学金赴德留学,完成德国工业设 计硕士学位后,任职于慕尼黑西 门子设计总部。囊获了包括德国 红点、iF、日本 G-mark、美国IDE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 以及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设计 师在内的上百项大奖。2005 年 创办 Yang Design,迄今成为 中国最具前瞻思维的设计顾问公 司。2013 年投资创办中国首家 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2015 年 创办生活方式品牌“羊舍 Yang House”。
杨明洁 :说起我们的相识,其实是她的项目“世界看见”触动了我。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么一位著名的音乐人会去做这个。从《阿姐鼓》开始,到“世界听见”。世人所接触的就已经不再是西藏。而这个“看见”的项目,更是涵盖了文化以及承载文化的生活器物。这就像是精神与器物的一个辩证关系,时代精神造就了器物,器物本身折射了精神状态。从最初的手工造物,到机器造物。演进到这个时代,我们的器物,更多折射的是对于人性需求的关怀和身份认同。音乐是精神世界的展现,所以从听见到看见,在我来看并不是一个割裂的跨越,相反,其中蕴含着精神与器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相遇并成为了朋友。
王扬 :我最初学国画,一路受最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1999 年我去了德国。在留德的前期,我非常喜欢那里。不过当我离开了以为是“桎梏”的中国很多年后,有一天反观中国文化,我深深着迷。所以在我收拾起行囊回国的时候,充满情怀 :我立志做生活方式品牌,想把德国对生活品质讲究的状态带回国内,让国人也能有这样的生活品质。
杨明洁 :的确上世纪,西方社会对于生活方式的品质追求叫人叹为观止。2008 年创立的 YaangLife,主营充满特色的小件产品,强调混搭,将西方理念运用到东方气质的生活中。我们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如铜热水瓶。可以说热水瓶对于中国几代人的生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黄铜作为一种极富中国气质的金属产品,拥有东方的文化性,随着时代变化,热水瓶的品质逐渐变差,我正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产品,去重现我们的文化个性。
王扬 :经历了先工业化,再反工业化的浪潮。特别是近几年,逐渐为人所关注的手工艺,其本质其实是反工业化的存在。虽然遇到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多,但我的感触有时却和刚才朱老师提到的贵州的经历很相似。曾有一次去湘西考察手工艺人,当地组织了非常多的湘绣绣娘,衣着整齐华丽,飞针走线十分壮观。但是那天实在太热了,渐渐地,秀娘们纷纷开始擦汗的擦汗,脱衣服的脱衣服。
朱哲琴 :的确,早几年“手工艺”还似一个偏门词汇,到现在成了主流。然而那些曾经坚持的手工艺人却被喧嚣淹没了。匠心不应该是一个时髦的标签,相反,热爱与了解以及长足努力不可或缺。历史进程中有身份的自觉力,然而这样一种自觉自知,有时又会变成需要抗争的虚假的文化。现在,不少设计师在对于民间手工艺的态度上,有一种是沿袭古老东方的传统,以古为美 ;一种是全盘西化,以洋为美。“看见造物”则希望可以构建第三种视角,也因此我们几个走到了一起。
三人中,除了王扬自幼学习国画外,朱主编自幼习得京剧,又在成长过程中练习西洋美声。知识结构基本按西方系统养成的。而系统学习设计的杨明洁更是深受西方设计语言影响。可以说这一代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几乎是二元的 : 学校里是西方的教育体系,家庭特别是祖辈教导的价值观又是极东方的。当代人要造出怎样的物,可说是个摆在一代人面前的问题。
杨明洁 :朱老师的“看见造物”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当代人一种反思。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刚才她提到的“以古为美”和“以洋为美”。可以说中国的工业设计,在近现代,由于没有经历两次工业革命而断代。中国古代产品与当代产品之间的鸿沟在于,中国的工业设计不 是一个依托于工业发展的产业,她没有经历人类发现新材料、新工艺时做出的传承和革新,没有像西方设计界这样,由于新事物不断诞生,而改变设计语言的过程。因此,这两个困惑在所难免。
王扬 :造物的过程其实是在回答“我们是谁”。现在的东方设计,往往容易流于标签、符号,这种用力过猛的“找寻”过程,有时折射的却是一种自卑。日本设计师并不需要用更多的日本符号的堆砌,也不需要宣扬自己的日本民族性。但他们的设计语言却会自然而然传递出他们的文化背景。
杨明洁 :西方经历了设计迭代,体系完整 ;而中国大陆则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看到出色的设计产品,而这扇窗打开的时候,所看到的是西方半个世纪来传承与创新的总和。比如对国人而言,90 年代第一次看到的潘顿椅(Panton)会被造型惊异,类比的是其他塑料椅子;对于西方社会而言,潘顿椅却是在 50 年代末,世界上第一把一次模压成型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 玻璃钢 ) 椅。潘顿椅诞生的价值,特别是其中设计的价值因此很难被国人理解,所以我们的手工艺还是停留在关注材质和工艺叠加上而这就是“看见造物”在认知上去回答的问题。
朱哲琴 :虽然近现代的手艺造物没有革命性的长进,但是中华先民造物的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却往往看如雾里看花,看不真切了。我们需要去看见它生长的土壤,去了解是怎样的系统生成了这样的技艺;又是什么样的时空、生产力条件下造就了这样的产品。割裂开时空来看,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代的造物,正是一个需要去理解历史传统,同时转化到当代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洪流。思考当代自身的价值。同仁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有西方语境下的尝试,有中西交融下的感知。但仅仅如此,不足以发出黄钟大吕之声。在国力昌盛的时候,我们有更迫切的需求找到我们自己是谁的欲望,表达我们是谁的动力。可以说我们这个平台上聚集了这样的朋友,进行的有意义的实践,既是中国经济崛起时,自我认知意识的觉醒,也是全球化浪潮里人类反思自身价值的呼应——用我们的语言,回答我们自己是谁?当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反思,不仅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是精神影响下的造物。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作为一门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距今 6000 年左右历史。因为当地人现在不太喝酥油茶,所以这种工艺最后的留存地也即将看不到这样一种工艺了。与朱哲琴一同探访的陶艺大师在研究了黑陶特性和人的生活方式之后,将这种会与茶水产生化学反应 的黑陶,制成了一方茶盘。分享这个故事时,朱主编将茶壶上的盖子搁在茶盖垫上,漆黑的茶盘默然旖旎。
杨明洁 :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早几年我在云南腾冲。当地有一个纸伞做得特别出色的郑工。我当时很希望改进出一款更好的伞。但是我们反复试验之后,发现手作伞没有办法比当代工艺造出的伞更好。但是,过程中,我们发现,当这个形状最美的造型做成灯,非常漂亮并有生命力——而不是油纸伞。其实,在造物中,对于传统,找到最有意思的部分,提取出来,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功能,却更有传承的价值。
王扬 :因为手工技艺与当今的工业化生产相比,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当代生活的不协调性。真实的传承,不自欺是灵魂。就好像黑陶本来没有做过茶具,在这个时代成为了茶具反而可以延续黑陶的工艺。又比如山间的苗歌曲调更值得被延续传承。关于怎么发扬,可能是某种技艺,也可能是通过当代人赋予新的生命。
杨明洁 :传承什么,什么值得被传承。这样的大条件不应该被忽略。就好像物种在自然法则里也会面临优胜劣汰。我所求学的德国设计体系里,对于“造物”本身有三个维度的考量:第一是面对个体的人:所谓基本逻辑。椅子的高度,茶杯的半径,这些对于每个个体都会遇到。第二是面对族群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不同。第三则是面对国家层面:器物之所以诞生,有其背后的生成体系包括:物产、审美各方各面。我们认为苹果代表美国,是因为苹果的核心是科技,那么哪怕在中国生产,产品依然带着美国属性。设计的国家性,本身是客观存在,但不是传承的目标。
朱哲琴 :那些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是历史上每个时代的不同产物。每一代人有自己的使命,万物有生有灭。并不是什么都值得传承,在我们采集的时候,有自己的规则,比如技艺的延续性,区域的代表性,当代的转换性等等等等。没有什么是一直存在的,万物有自洽的属性。我们这代人要做的,是发扬本来可以在这个时空存在得很好的东西,而不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导致美好的事物、技艺失传了。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对于传统的盲目追随,而是把合适这个时空的事物、可以对当代补充的事物,通过造物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