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黎晓亮 造型:李思慧
“我的母亲给了我艺术的基因,对我品格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聊到他工作室里陈列着的那些标新立 异创作的启发者,徐冰随即提到母亲。“我小时候经常扁桃腺发炎,每次生病母亲就带我去校医院打青霉素,打完针她就直接带我去医院隔壁她的办公室。一忙起来,她就会把我关在书库里,那里是北大图书馆学系的书库,里面很多是关于图书印刷、装订、字体等等的书。当时我虽然看不懂内容,但对书籍形式化的、表面质感的东西, 随着日积月累的接触,慢慢就熟悉了。”
假汉字,震撼艺术界
幼年对文字、书籍的接触和感知,成为了他日后艺术巨作诞生的伏笔,其中就包括徐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震惊艺术界的《天书》。1981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徐冰留校任教,在80年代大量西方理论涌入的“文化热”中,徐冰看了很多书却没觉得有什么收获,反而迷失了不少本性上的东西。于是他想到做一件作品,以颠覆人们对文字和书籍的确信与依赖。这一切就从刻一些谁都看不懂的字开始。“刻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字,这有一种崇高感。今天刻两个字,明天刻三个字,这种简单的数量上的累加,也有一种对抗无聊的踏实感。” 徐冰这样解释道。
徐冰从1987年开始创作《天书》,创造了4,000 多个无人能懂的假汉字,并用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将这些字正经八百地印成线装书和长卷,以源源不绝的错误文字包围观者。在创作了《天书》之后, 1989年,由于在艺术教育中的出色成绩,徐冰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年轻教员科研和教学”一等奖以及6,000美元的奖金,随 后,他接受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并在次年的威斯康辛艾维翰美术馆大型个展《徐冰的三个装置》中展出了活字印刷的《天书》、体量惊人的《鬼打墙》与连续性木版画《五个复数系列》,让徐冰从此踏上国际舞台。
中西合璧,催生新语言
而其另一部经典作品《英文方块字》就是1993年身处中西文化碰撞地带的徐冰奇思妙想的新系列。 1993年,徐冰搬到当代艺术中心纽约东村,住进了《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夫妇初到美国租住的那间著名地下室。并在那里住了6年,以至于后来很多留学生家长看了这部爆红的电视剧后,找到徐冰的住处参观。
“我对艺术一直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即: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英文方块字想法的产生,一定与我生活的环境和状态有关。在国外生活实际上是生活在两个文化 的中间地带。”徐冰说道。《英文方块字》是以英文 单词为体、汉字为型的方块字,与《天书》里无人能懂的伪汉字不同,它是一种可阅读的“真文字”。
这套“中西合璧”的神奇文字系统,比《天书》的传播力更强大,对人思维的触碰也更深。《英文方块字》的实用性实现了徐冰所希望的作品在艺术之外的可繁殖性,在形成文字系统之后,《英文方块字》不仅被世界各地的一些店铺和公司用来做招牌, 东南亚某些公司在招聘时,甚至请应聘者识别《英文方块字》,以此判断他们的思维能力甚至幽默感。 而《英文方块字》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传播,正是徐冰对于艺术回归生活理念的最佳投射:“艺术回到生活,就要通过它对社会提供一种试验品,并让其为各个领域享用。但它就像药物一样,用好了它就可以帮你,如果用不好,它也有副作用。”
订阅《尚流TATLER》,阅读全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