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洛克菲勒夫妇拍摄于1973年.jpg

大卫·洛克菲勒夫妇拍摄于1973 年

官纯愿意将她旅程系列中的一幅原作《柔软星球》卖给我,我们相约在她天平路的“小卖部”(一间摄影艺术手工艺品店)交货。刷了卡,她说了句:“太好了,猫咪会很高兴。”我说猫,是画上面的猫吗?在尺幅50 厘米见方的粉色沙漠中,一只站立的白猫披上僧袍望向日出,应该是画家的爱宠“毛球”。

她说,毛球会很开心呀,其它的猫咪也会很开心。因为卖画的钱会捐赠给Art4Animals 流浪动物组织,这样就有更多猫狗免于被扑杀、有食物吃、而且有人领养了。

我脑中第一个想法是很感动。然而第二个念头则是,艺术家真的很不缺钱。让人想起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不,应该说是波德莱尔笔下的“漫游者”(Flaneur),漫游者一词,被瓦尔特· 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做了深情的阐释,成为如今所有人都梦想拥有的生活状态。中国艺术品精选拍品2.jpg

清康熙御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像,将于今年春天由佳士得进行慈善拍卖

除了喜欢闲晃于城市街道间,本雅明是个独特的“收藏家”,他喜欢藏书,不只是为了阅读,还是为了触摸、把玩。他曾说过:“不重功能与实用,不讲究有用,而是把书作为命运的场景、舞台来研究和欣赏。”书在本雅明的家里,与其说是收藏,还不如说是“囤积”。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本雅明的藏书最后都去向何方,但,对于本雅明来说,收藏书籍的诱惑就是在那份作为拥有者的快感。

快感是来自于拥有,那么成就感想必是在积累过程中升高的。且先不说当今社会上多少科技巨头与地产大鳄,对于“积累”这种造山运动,记忆中,近代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这位美国超级资本家了。出身贫寒的他,却有着精明的生意头脑,幼年时,曾自己喂养小火鸡到集市上出售,再把钱借给邻居,收取本息。做过杂货店职员的他,当时每星期赚微薄的5 美元,但一定会掏出一便士作为慈善捐款。经过几年积累,22 岁的洛克菲勒进入石油业,并于1870 年创建标准石油公司。最后,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同时,也不忘初心地持续他的慈善义举。人们都晓得,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事业;然而很少人知道,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2.jpg

大卫·洛克菲勒珍藏的克劳德·莫奈经典作品《绽放的睡莲》

累积财富,广结善缘,约翰· 洛克菲勒成为了美国最早一批亿万富翁,而其最后在世的孙子大卫· 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不仅克绍箕裘,还成为美国深具影响的公民社会领袖。上世纪 50 至 60 年代,大卫重建与复兴华尔街使其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还领导摩根大通曼哈顿银行十余年,将业务拓展到了一百多个国家。

大卫没有忘记祖父“一便士”的故事,于是致力延续洛克菲勒家族一直以来坚持的慈善传统。他为各种社会公共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并发挥了其极富远见的领导能力。用他的“实力”与“魅力”将洛克菲勒大学、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美洲学会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向业务的高峰。

大卫· 洛克菲勒曾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安德鲁· 卡内基慈善奖章及其它众多荣誉和奖项。他坚信凭借社会每个个体和团队的力量,定会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亦是其祖父人生哲学“给予之艺术”的一种延续。大卫在 2010 年签署了《捐赠承诺》,他决定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并将个人的绝大多数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在签署《捐赠承诺》时大卫说道:“我们家族一直秉持一个共同的信念,国家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有责任以自身财富回馈社会和公共事业。”

所谓鹣鲽情深,能相伴大卫这样“Big Heart”的妻子,肯定是位“Graceful Lady”。大卫的妻子佩吉·洛克菲勒,是一位坚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她同时也是华盛顿美国农场信托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以及缅因州海岸遗产信托基金的创办人。他们于1940 年结为连理,在两人超过半个世纪的婚姻中一直相互扶持,为其家族、公共慈善及艺术事业共同出力。

艺术圈的人都晓得,佩吉和大卫的收藏,充分体现了两人对艺术和世界的认知及对话。他们的藏品数量庞大,且跨越地理、历史和媒介的限制,在现代历史中无可匹敌,数千件作品分散存放在他们于美国曼哈顿、纽约州波卡蒂科山、哈德逊河谷、缅因州以及其他各地的宅邸中。这些珍藏也向外界展示了夫妇二人的学养、热情与不凡艺术品位。

2017 年3 月,大卫· 洛克菲勒以101 岁的高寿永远地离开了人们,在众多机构和曼哈顿天际线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他们毕生优雅珍藏中超过2,000件跨多个品类的个人物品,则由遗产委员会委托佳士得拍卖,计划于今年春天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槌,届时拍卖所得将为数项慈善及公益事业筹款。

4.jpg

马蒂斯《侧卧的宫娥与玉兰花》,挂于大卫·洛克菲勒Hudson Pines 大宅客厅的优美景致

佩吉及大卫· 洛克菲勒夫妇珍藏──毕生庋集、数代相传的这批作品,反映了洛克菲勒家族对于包括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现代主义绘画、美国绘画、英式及欧式家具、亚洲工艺品、欧洲瓷器、中国外销瓷、银器、美国装饰艺术及家具等在内艺术品类的热忱。去年底,亚洲作为全球巡展首站,在香港佳士得秋拍周期间吸引近1.8 万观众参观,以当时作品布置于宅邸之中的方式呈现,感动了无数人。其后,这批珍藏将巡回欧洲及美国等地,并通过艺术论坛、以及一系列公众及私人客户活动进行展示。

慈善拍卖——为名门望族的艺术品收藏展现了更高层次的美与“灵光”的升华。灵光(Aura)是瓦尔特· 本雅明在他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核心概念,其必须具有4 个特征:神秘、模糊、独一无二与本真,以及一种不可接近性和膜拜性。

无独有偶地,在去年底,苏富比拍卖行也以“慷慨善举”为题,举办了戴阿蒙斯坦- 史匹沃格收藏(Diamonstein-Spielvogel Collection)大师之作印象派、现代及当代艺术拍卖会,将拍卖收益全数惠及非营利慈善基金会。

芭芭拉利·戴阿蒙斯坦- 史匹沃格博士何许人也?她曾先后担任过:白宫助理、纽约市文化局首任局长、美国美术委员会(U.S. Commission of Fine Arts)历史上首位女性副主席、在职时间最长的纽约市古迹保护委员、纽约州艺术基金协会现任会长、美国战役纪念碑委员会委员等。她是许多文化和历史组织的坚定拥护者, 曾经获得无数奖项,获颁4 个名誉博士学位,着有23 本着作,且为8 个国际博物馆巡回展出担任策展人。她为当代最重要的城市问题发声,包括美国历史环境保护问题。她是公民参与和文化活动模范,在艺术、建筑、设计和公共政策中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承诺与义务。

3.jpg

雷内·马格利特《意外的回答》,是去年底纽约苏富比戴阿蒙斯坦- 史匹沃格慈善拍卖中的焦点杰作

而卡尔· 史匹沃格大使则是不少一流机构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纽约爱乐交响乐协会以及亚洲协会等。他一生建树颇丰,是贝克- 史匹沃格公司的创始人兼主席及行政总裁,公司后来成 长为全球最大市场营销及广告传播公司。

在这场拍卖中,芭芭拉利· 戴阿蒙斯坦- 史匹沃格博士和卡尔· 史匹沃格大使多年来精心搜集,汇聚成前所未有的一流收藏,涵盖的纸本作品大师包括埃德加· 德加(Edgar Degas)、亨利· 马蒂斯(Henri Matisse)、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胡安·米罗(Joan Miró)、杰克森· 波拉克(Jackson Pollock)等。更有贾斯培· 琼斯(Jasper Johns)7 幅经典美国国旗及数字为题之作,以及贯穿巴布罗· 毕加索(Pablo Picasso)创作生涯 1901 至 1971 年、描绘多位其创作灵感的画幅。

芭芭拉利· 戴阿蒙斯坦- 史匹沃格博士说:“纸本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最深刻的表达方式。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间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的共同点绝不仅限于相同的创作媒材,它们都试图捕捉难以捉摸的瞬间,需要缜密训练与敏锐思维才能完全成功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

收藏的意图又为何呢?艺术藏家多年来与作品朝夕共处,欣赏艺术家高超的创作能力,从中获得无上喜悦。每个人都只是藏品的临时保管人,必须尽心尽力好好维护,并衷心希望藏品未来的藏家,能够从中汲取到真正的欢乐。而慈善拍卖与捐赠义举,则将这份至美能量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如是,艺术透过慈善拍卖,将云端梦境与绝望边缘连接起来,打通,形成乌托邦。倾斜的世界在摇摇晃晃中得到些许平衡。这一刻,欣赏美妙佳作的目光,与渴望关注的眼神彼此凝视,互相点头。

更多艺术慈善及完整内容,请详见→→《尚流TATLER》二月新刊

Tags: 本雅明, 瓦尔特· 本雅明, 官纯, 约翰·洛克菲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