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琳:远离人群
“其实我们大脑中充斥着 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事情还 没有发生之前,这些观念 就帮你做了很多预测”
误解
很多人一想到我,紧跟着想到的就是《最强大脑》,外界采访我也绕不开这个话题,过去的许多风波也因此而起,这让我感到很无奈。可能在别人看来,参加节目本身对我来说很特别,甚至很重要,但其实对我一点都不重要。上节目露个脸对一名做科研的老师来说,只是生活很小的一部分。不止《最强大脑》,那些我参加过的所有节目加到一起,都占不到我精力的2%。没有当过科学家的人,估计很难想象我们有多忙。
像我这种科研工作者,每年至少要开3门左右的课程,同时带一两个硕士,五六个博士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早上8点钟到实验室,晚上7点半回家,陪女儿玩会儿,挤时间做些大家能够在电视与网络上看到我的工作。这是典型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即使有很多抛头露脸的机会,我也没时间啊,更何况追求虚名并不在我个人努力的清单上。
我可能需要再解释一下退出《最强大脑》这件事。其实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我选择退出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2019年的时候,大家对于这个节目的讨论重心已经变了,完全脱轨了,它超越了对这个节目内容本身的讨论范畴,出现了一些八卦和阴谋论,而我自己则成了舆论漩涡的中心。从我本人的性格来说,我非常讨厌成为八卦的中心,而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也不应该成为八卦的中心。为了停止这一切,我选择退出。
现在回想,很多事都是有迹可循的。2018年我因病没有参加那一年的《最强大脑》,2019年回归的时候才知道节目改版了,拍摄之前节目组跟我说,这季不再需要我来做科学评审了,而他们正在找人担任队长,问我是不是可以帮这个忙。当时距离拍摄不到两周,而节目组缺人,我一向有好奇心和挑战欲,所以就去了。在我看来,当这个队长估计跟我带研究生差不多,我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帮他们过关斩将,升级打怪,挺好玩的。但我没想到的是,节目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节目了,过去我做科学评审,“一言九鼎”,而现在当队长,就需要下到地面和别人竞争了。
当一个节目搞竞技的形式,分成几个队,每队都有一个队长的时候。对某些人来说,就是否晋级、是否获胜,是和利益和名气挂钩了。对此,但我完全无感。有人说我和节目组有“私下的沟通”,这个就是外行说法了。什么叫做“私下的沟通”?我都是“公开沟通”。即使在拍摄现场,我觉得有事情不合理,都会在台上直接指出来。当然,这个世界没人在乎真相是怎样,只在乎立场和各色能解释自己立场的“理论”,包括阴谋论。当我决定退出后,原先节目背后做技术支持的科学家团队同进退,一起退出了。
事实上,我对这个节目的态度始终都很平和。现在我也很难评价它,因为我都没有再看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你对一件事情不清楚,就最好不要妄下判断,而应该把它交到专业的人手里。
有人说像我这种科研工作者,不应该踏入娱乐圈,我觉得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更大的误解。我进娱乐圈了吗?完全没有。参与《最强大脑》的确让很多人知道了我,大家也了解了脑科学和心理学。在此之前,大家对此还是比较陌生的。有不少人误以为它是文科,但其实心理学大部分研究是理科,至少是文理兼招,并且跟脑科学结合紧密,我自己就参与了中国的大脑科学项目和载人航天的项目。局外人可能说上节目太不“科学家”了,这其实也是误解。比如我的很多同行就非常高兴,因为能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看到有人替这个学科发声。在北大,我们的年度考核里也有一栏是“今年你完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义务”,我就会把参加的节目写在那一栏。所以,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能在大众信息圈里面谈点科学,谈点理性,我窃以为是自己的小小贡献。
脑补
我刚参加节目的时候,就跟我太太说,我要去拍一个电视节目,咱们家的隐私一定要保护好,别在网上暴露身份。所以即便你现在搜索,也找不到任何关于我家庭的信息。在我当初的预想里,可能会有一点小名气,可能多一点,后面的事确实有些脱轨。但出乎意料的是,我这样一个做事谨小慎微、坚守本分,其他事不听不问不干涉的人,居然会成为八卦的中心。至于八卦本身,包括那些站不住脚的阴谋论,我并不吃惊,也不失望。
因为我太熟悉了,那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微软人工智能实验室曾经做了一个学习人类语言的AI,试图让AI到互联网上自主学习人类语言。他们把AI的算法setup以后,放到了网上,用真实的人类网络用语训练它。
训练结束后发现,几个月下来,那个AI学会的是人性最恶的一面,比如各种各样的歧视、偏见、愤怒的表达,甚至还会说脏话。作为研究心理学脑科学的人,我好奇做AI的那帮工程师难道不知道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吗?对我来说,这是必然结果。因为互联网上的语言主体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晶,而更像是人类群体中相对幼稚的吐槽。AI主要借助统计学原理学习,那么如果网上充斥着这样的东西,它学坏会非常快。
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说明人性很恶,而是想说这都是人性和它表达方式的特征。很多时候研究心理学或脑科学的人,都能够预知未来是怎么回事。而我非常理解那些阴谋论和制造阴谋论的人。 大部分时候,大众掌握的知识都比较片面,偏偏人脑又太喜欢“脑补”,从而诞生了“阴谋论”。其实我们大脑中充斥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这些观念就帮你做了很多预测。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平时用眼睛看到世界后形成的视觉体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脑补的结果。神经科学家已经把初级视觉皮层上的神经联结给梳理清楚了。我们在意识层面真实看见的东西,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脑补”出来的,是你的预测。只有百分之三四十是最新的视觉信息输入,即真正鲜活的。
人类看到天上的云彩,就能想象出这是一头羊、一只狗、一张人脸;同一朵云,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看见的更靠谱。如果你什么都没看出来,而旁人告诉你,“嘿,这是一头羊”,你马上就“看见”了羊。这就是脑补的结果,这是大脑的基本工作模式。同样的道理,我们说到一个名词,你知道关于它一连串刻板印象,它也不一定正确,但你会拿这些东西指导你的行为,形成你的感知,甚至影响你的决策。我们脑子里记住了大量信息,然后拿这个信息投射出去,而不是吸收新鲜的信息。虽然很夸张,但我们一直在脑补。
为什么阴谋论特别流行,一个原因就是,当你碰到一个未知事物,而你又具备一定的智商,就会根据一些破碎的信息,结合先入为主的观念,把它加工成一个你能理解的故事。人类这个奇怪的生物,虽然在历史上被地理隔绝,但是只要有山川,有河流,有一群人不能够理解的事物,不同的人群就都能发明出各种各样的宗教,来解释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阴谋论其实是同样的东西。
虽然我能理解这些人性的表达,但这件事确实引起了我的危机感,或者说让我进行了某些反思。很多人不知道,我是个非常坚韧的人。在网络舆论最喧嚣的时候,我每天晚上依然睡得很好,我太太都奇怪,她说这么大的事我怎么还睡得好。我说,一方面因为我心胸坦荡,无所谓外界的说法,另一方面,我本身就是一个抗压能力很强的人——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很多人并不能承受排山倒海的网暴或现实中的诋毁。
最近有一个孩子在三亚自杀,那个新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受歧视与虐待,都挺过来了,这证明他的坚韧程度是超乎常人的。但即使这样,当网暴发生,一下就把他击溃了。我认为这是当下网络时代,或者说是社交媒体时代最悲哀的事情,不管你有没有名气,它都有可能找到你,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暴受害者。
我能提醒大家的就是,希望你能认识到,这只是人性的一面。
流行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问我,应该如何开发一个人的大脑。可能也是受了像《最强大脑》这些节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到了孩子的脑力开发,有的带孩子去学珠心算和记忆术。我的观点从没变过,如果你只是想学着玩玩,那没问题,但不要太把它当回事儿。
记忆术的本质不过是换了一套编码系统,跟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并没有太大差别。而我们需要学习知识的重点不是记住,而是理解。要知道,我们高校老师挺不喜欢死记硬背的学生,可能考试挺厉害,但脑子像浆糊一样。当然,我要客观地讲,如果你把记忆术练得出类拔萃,那也是高智商的体现。如果有人记忆术玩得好,那是因为他智商高,而不是因为他玩了记忆术,智商才高。但对一些记忆力真的比较差的人来说,练练记忆术可能有帮助。当然,我发现大多数人记忆力没问题:如果你记不住,通常是你没有用心,记忆的时候没有专注。 尴尬的是,我每次讲这些都在砸人家饭碗。有一次我在网上批评诸如看手纹掌纹测试智商天赋这些伪科学,结果有人跑来北大堵我,因为我挡了人家的财路。另一方面,有太多人想要找我合作不靠谱的脑力开发的市场推广,曾经有人直接拿着股份来找我,说合作吧,我将来要上市。或许我点一下头,早就有了巨大财富。但我做不到。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除了持续输出专业知识,我还要保有知识分子的良心。
现阶段除了教书和做科研,我几乎没有其他的事。我享受这样的生活,也乐于活得简单自在。有人问你怎么可以,年轻人们却那么迷茫。事实上这非常符合人智力发展的规律。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大脑在需要快速反应的任务上表现优异,也更愿意尝试和冒险,这跟大脑年轻时的代谢和工作方式有关。而随着年龄增长,你会更加现实、沉稳,认识到世界的复杂,认识到任何事情没有简单答案(事实上,任何人要给你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解释,你就应该警觉了)——我们称之为反省智力,你会更加理性地思考。当然,你的反应速度也开始变慢了,不那么喜欢去冒险和孤注一掷。文艺点的说法是说长大了就屈服于社会现实了、或者蜕变了,其实是因为到了智力发展的新阶段。
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发现自我的过程。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大脑健康生长发育,才能够长成一个具备反省智力的人,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去定义自己人生的幸福。 近几年,几乎每个人都会跟我说,“我的记忆力变差了,不能专注了,变得更焦虑了。”在一个科研工作者看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我们高度依赖流媒体和社交媒体时,自然会让大脑超负荷,具体会表现在你的专注力更差,睡眠更差,记忆力下降,总是觉得有压力。我可以想象从现在到未来,它会逐步变成很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但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这件事。
要我说,每个人都应该管住自己的手机,管住自己获得信息的来源。你是不是需要那么频繁地看手机、看朋友圈、发微信?你能不能把那个东西放一边,能不能稍微地自己思考一下,或者是锻炼一下身体呢?不为别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你的大脑。很多人以为刷一下抖音,看一下视频,或者浏览一篇网络文章是在休息,但这其实并不会让大脑休息,也没有给大脑留出思考的时间,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但是看书可以让你思考,提升认知水平。在未来,这会成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所以我诚心地建议大家,远离流行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时代挺悲哀的一件事是,大家什么都知道,而且知道的都是同样的事情。比如说南美洲可能莫名其妙死了1000只羊驼,第二天早上7点,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就都知道了,大家热热闹闹地讨论这件事,可能还会上热搜。但我觉得挺无聊的。太多事情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为什么你都知道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你发现,大家知道的东西你都知道,每一个热点你都了解,你都能够侃侃而谈,那你就应该警觉了。
所谓“君子慎独”,应该也有这个意思。远离人群,让自己的信息的摄入变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必追求最新信息,不要觉得自己会错过什么。当你总觉得自己会错过什么的时候,你就已经在陷阱里了。相信我,你不会错过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