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写实的“故乡组曲系列”
哪怕是今天,提起罗中立仍然要从1980年的油画《父亲》开始。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在1977年成为了四川美术学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92年创建罗中立油画奖学金,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父亲》(1980年)
他在大三的时候创作出了《父亲》,该作品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并成为《美术》杂志第一期的封面。谈起这幅成名作,罗中立表示:“它是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当时的中国面临改革开放,我们面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我用了一个领袖尺寸转换成一个普通的农民,它暗示从一个时代走向外一个时代,人的时代真正地回归,神的时代结束。”
《故乡情 彭德怀》(1978 年)
罗中立大四开始了以“故乡组曲系列”为题的毕业创作。他谈到:“那时候将近画了100幅手稿,那是在现场,回到大巴山去,跟农民吃住在一起画下来的。后来因为时间关系画了38件,毕业展出的时候,创下了四川美院历史上毕业生画作最多的纪录,至今我想没有学生打破这一纪录。”
《故乡组曲系列 嫁女的队伍》(1982 年)
罗中立表示,《父亲》借用了照相写实来说了一个中国的故事,而毕业创作已经与《父亲》完全背离了。但是回过头来看,毕业创作还是借用了西方传统的、像米勒这样一些我喜爱的艺术家的话语方式和语言修辞,来讲中国的故事。
《故乡组曲系列 拾穗》(1982年)
本次展览中,《故乡情彭德怀》(1978年)、《故乡组曲系列-嫁女的队伍》(1982年)、《故乡组曲系列-拾穗》(1982年)、《苍天》(1983年)等,反映了罗中立写实时期作品的总体特征与变化。

近年在各大拍卖行出现得比较多的罗中立作品通常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方向有了巨大变化的绘画作品。抛开写实绘画,构造具有立体感和戏剧性的乡村题材作品是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
《下工》(1992年)
罗中立笔下的“身”与“生”成为这一时期作品所要表现的关键。“身”是乡野情调中的沉重肉身,“生”是在肥壮硕大的身体中凸显的勃勃生机。罗中立往往将劳作或欢爱场景中的人物置于中央明亮、四周幽暗的光线中,造就了一种类似戏剧舞台的剧场感和戏剧性,而光线的来源通常是人物手中所执的一盏油灯,如《下工》(1992年)、《窥》(1995年)。而在《红五月》(1996年)的画面中,男女人物的躯体粗大壮硕,人物和猪的眼睛同样黑白分明,隐秘的情事在牲畜的窥视下增添了原始的奔放情调,“性”与“牲”同时指向了“生”。
《红五月》(1996年)
2000年至今的线性绘画与雕塑
2000年以来,罗中立从传统版画的线条与色彩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全新的线性绘画作品,大量运用了翠绿、橙红、亮黄等鲜亮的色彩,加上粗犷的线性笔触,将乡村背景淡化为抽象线条,放大并突出了画面中心的人物。
《欢乐的田野》(2006年)
2006年的油画《欢乐的田野》中,人物被放大到几乎占据整个画幅,背景中的田野、河流被象征性的线条取代;人物的牙齿、眼睛的轮廓都运用了白色的点状笔触,充满装饰性。同样的特征出现在2006年的油画《过河》和2007年的《隔山喊》中。
《隔山喊》(2007年)
除了绘画,罗中立从2006年开始创作油彩玻璃钢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与同一时期绘画作品的题材、色彩和表现方式近似,他本人称之为“立体绘画”。罗中立解释说:“我是画画转型雕塑,想与其他人的雕塑作品有所区别,所以把绘画的色彩、造型和情节等元素转换到三维的空间,也可以说是立体的绘画。”
《过河》(2009-2015)
雕塑《巴山夜语》是一家三口的形象,底部的男人手执一盏小油灯,火光将右前方的人物染成了橙红色,人物的身体依旧粗壮结实,三双大眼睛也是同样的黑白分明。其他雕塑作品包括《过河》、《相拥》、《雷阵雨》、《倒水》等。
《巴山夜语》(200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