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语中,“Bahru”意为“新”,所以New Bahru的名字颇具玩味,既呼应了新加坡人惯用叠词强调的语言风格,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一全新场域的理念。由新加坡餐饮酒店业先锋The Lo & Behold Group打造的这座集中了100%本地品牌的社区,为城市的创意版图填补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在星耀樟宜机场、滨海湾金沙的玻璃穹顶与钢铁曲线成为新加坡的标志性景观之前,城市风貌深深烙印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主义痕迹。大量组屋、图书馆与校园建筑以素混凝土与直线条构建,这些由本土建筑师主导的设计虽很少获得应有的历史关注,却凭借功能主义奠定了新加坡独特的美学基调。自2005年成立以来,The Lo & Behold Group选择重塑的空间总能讲述本土历史的某一切面。此次,若不是他们以人文视角介入改造,前南侨中学或许早已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销声匿迹。


旧校舍变成了New Bahru,在此聚集的本地品牌租户从借鉴建筑记忆出发开展创意实践:Kotuwa餐厅保留了学校食堂的复古铁艺格栅,服务式公寓 Alma House 融入了校舍塔楼元素。这些历史肌理虽不构成宏大叙事,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当老建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仍能通过富有创意的空间转化,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与当代生活的双重容器。正是在创业者的热情构筑下,New Bahru彰显出新加坡现代创意社区的蓬勃生命力。

 


 
 Where to Explore

 

Beyond the Vines 的尼龙撞色包已成为旅人来新加坡必带的伴手礼,而 New Bahru的这间定制工作室是品牌最大的创意空间。近4000 平方英尺的场域以互动体验让设计变得触手可及。

 

Morning咖啡馆是New Bahru最小的店铺之一,却重新构建着咖啡消费场景。品牌研发出一款可媲美Nespresso的咖啡机,赋能全球百余家独立咖啡商。每位走进店里的顾客都能免费体验一杯咖啡, 透过品鉴的形式探索风味。

 

SOJAO的名字源自印地语,意为“睡觉”,与中文“睡觉”发音相近,这与品牌的核心理念相契合——用有机棉织物打造更温柔的休憩体验。店内触觉化的体验透过每一块布料指引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寝具。

 

The Coconut Club是一个完全专注于本地美食的品牌,既然New Bahru是一个庆祝本土文化的地方,当然少不了体验新加坡的特色餐饮,店内陈设从校舍主体建筑的通风砖立面汲取设计灵感。

 

Bar Bon Funk从学校原来的音乐教室改造而来,这家听觉体验酒吧有丰富的黑胶唱片和精选音乐可供欣赏。这不是里程碑式的改造,而是让空间承载旧日记忆,同时融入新的故事。

 


 
 
 Hideaway以按摩护理与疗愈浴场为核心,将身体与感官带入一个柔和而沉静的世界。弧形墙面、渐变色光影模拟自然昼夜节律,定制家具的有机形态消解了冰冷感。色彩、物品的质感和空间体量共同构成了具有疗愈功能的美学体验。

 

黄鼎文,用创意激活城市空间
 

New Bahru无疑是独特的,一种贯穿其中的魅力在走进Somma吧时越发明显。酒吧的拱形建筑结构和精致陈设,每一处都令人惊叹。如此精彩的空间将人、体验与独特的氛围融合在一起,类似的,这也成就了New Bahru。我们对它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如果有人知道如何用美好而有意义的方式讲述New Bahru,那一定是The Lo & Behold Group联合创始人黄鼎文(Wee Teng Wen)。  

 

The Lo & Behold Group
联合创始人黄鼎文

 

“ 我们所打造的空间能够为新加坡填补现有的空白。”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往往来自漫步的街区、探访的餐厅、入住的酒店,所以餐饮和酒店业塑造着大家对一座城市的感知。这也是我们团队的出发点。但我不会把自己
 
定义为一个“纯粹的餐饮人”,因为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有更大的愿景。我们的第一个项目Loof打造了新加坡的第一家屋顶酒吧。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生活在热带城市,怎么能没有屋顶酒吧呢?于是,从餐饮业开始,我们希望以此作为一种激活城市空间的方式。
 
The Lo & Behold Group承接的许多场地都是政府物业,而不是购物中心或常规商业区。比如让一座20世纪40年代的旧教堂焕发新生,蜕变为Claudine餐厅,我们接手时,那座建筑已经荒废了15年。在圣淘沙的丹戎海滩(Tanjong Beach),我们通过项目唤回了那里原本被忽视的绝美海岸线。通过项目展示新加坡不同的面貌正是我们想要扮演的角色,也正因如此,The Lo & Behold Group再次有幸与政府合作呈现了New Bahru。
 
创建New Bahru的最初想法和我的妻子有关。她是一位艺术家,大约10年前租下了这栋建筑中的一个空间,作为第一个工作室。那时候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我记得,看到食堂老旧的摊位仿佛打开了时光胶囊,步入学校礼堂更是立刻被它的历史肌理吸引了。当时我曾想租下礼堂,不仅用作办公空间,甚至打造一个更开放的场所,让更多人来这里体验和欣赏这座建筑。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始终关注着这个地方,设想它的可能性和潜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比别人更早地爱上了New Bahru,当场地的招标信息发布时,已经做好了将愿景变为现实的准备。更重要的是,New Bahru的愿景不仅关乎我们自身,更关乎我们想要一起合作的伙伴。
 
新加坡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一批真正敢于开拓的本土品牌正在崛起。无论规模大小,它们都具有独特性且具备走向国际舞台的潜力。然而,这些企业要想生存甚至发展壮大都很困难。尽管每年有近2000万游客来到新加坡,游客并没有机会真正与之接触。它们有的在不起眼的街区,甚至隐藏在工业园里,有的入驻购物中心,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被国际大牌淹没了。New Bahru想为这些本土品牌提供平台,让它们能够被看见、被认可,真正崭露头角。

 

New Bahru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校园结构和风格,还被改造成充满创意氛围的社区空间
 

“任何项目都不仅仅是机会的问题,还涉及各种现实的制约和挑战。”
 
在招募合适的租户和本地品牌的那几年,我就像一个全职销售员,跟团队一起投注了无数时间推广New Bahru。毕竟,原本的场地老旧又破败,它在当时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很难让人看到潜力。加之这是我们第一次承接如此大规模的项目,不是每个人都有想象力或信心去相信它能成形。
 
像房东那样招租是行不通的,我们也要真正融入这个生态系统。首先打通的是餐饮合作伙伴。比如Somma有点普利亚风格,走进去仿佛置身意大利的某座历史建筑。然后我们非常自豪能够引入本地品牌The Coconut Club和Bar Bon Funk,后者是一个听觉体验酒吧,它的店面恰好在原来学校的音乐教室。这三个品牌的加入为后续打开了大门。

 

最难招募的当属零售品牌,它们会质疑:为什么大家特意来这里购物?何况我们不想要千篇一律的连锁品牌,也不打算依赖大型主力店,想要说服它们难度就更大了。好在,当一些关键品牌入驻后,其他品牌也随之跟进。过程中,不存在某种万能的说辞,重要的是让品牌感受到项目的使命感。
 
我们生活在一座全球化城市,但本地品牌的存在感在哪里?这个问题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New Bahru100%由本地独立品牌构成,我们的责任是确保更多游客知道并愿意来这里探索。而这恰恰是许多本地品牌过去从未真正受益过的机会。它不仅仅是某个单独的品牌入驻,而是大家携手共同提升新加坡的商业生态。
 
协调众多租户已然不容易,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又加剧了整个项目的复杂性。归根结底,我们只是承租方,并不拥有这个空间,要改变其用途需要满足政府的诸多规定。比如,规划中零售和餐饮业的占比不能超过30%,对一个普通商场来说,这个比例通常是近乎100%。所以我们不得不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合理利用其他空间,同时仍然保持“支持本土品牌”这个核心理念。
 
为此,我们打造了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包括以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创意产业为主的教育机构,来强化创意聚集区的概念。我们还加入了和健康相关的布局,吸引年轻人来这里锻炼、恢复身心。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共享生活空间,这也为场地带来了更多人流。这些限制最终塑造了New Bahru的业态分布。

 

老实说,我觉得99.9%的人可能会在过程中选择放弃。但我们始终以使命为驱动力,坚持了下来。尽管一路充满困难,有一些并非出自我们首选模式的选择,通过努力我们还是让它运作起来,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
 

原本的建筑元素被完整保留(左)
Somma吧仿佛设置在意大利的某座历史建筑中(右)

 

像任何项目一样,我们往往会先看到问题和不足,而不是成功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值得庆祝的成果。我们的租户很好地代表了新加坡的商业特色。他们把New Bahru当作自己的旗舰店,提升品牌的整体形象。这里业态的多样性也很出色。我们挑选的品牌大多有很强的社区意识,不仅仅是做生意,而是主动在自己的圈子里建立社群。他们自己的线上渠道和营销方式,能够自然地吸引顾客进入New Bahru。最重要的是,品牌真的在这里蓬勃发展——其收入表现比租金成本要好得多。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关键的衡量标准。

 

“我们也在确保New Bahru能真正服务于本地社区。”
 
新加坡的城市面貌大多是光鲜亮丽、现代化的,而历史建筑承载了城市的个性和故事。前南侨中学与当时由公共工程部(Public Works Department)建造的其他基础模块化校舍不同,广阔的校园配备了实验室、工坊空间及多功能讲堂。尽管整体粗野主义建筑乍看低调,但独特的混凝土壳体结构、锐利拱顶、通风砖立面、实验室阶梯式设计以及U形装饰母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语言。
 
对于在华校长大的人来说,走进学校礼堂会有很强的怀旧感。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样子和现在差不多,甚至可能更美一些。在我们接手之前,这里已经被改造为儿童蹦床馆使用了九年,地板、墙面等原有的建筑细节都被覆盖和隐藏了。今年第三季度正式开始翻新之后,我们希望它能恢复原貌,保留灵魂的同时继续承载艺术愿景。
 
未来,礼堂作为New Bahru的文化中心能支持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快闪和零售活动。在礼堂的楼上,我们计划引进一家独立影院,同时也可以用作演讲和文化活动的场地。这将是对整个项目的一个很棒的补充。
 
我们从来不会单纯以商业角度来思考问题。在里峇峇利(River Valley)街区,玻璃幕墙一栋接一栋,缺乏真正的社区中心。旧建筑改造时,New Bahru引入中央草坪,既保留场地原生雨树,又恢复了该区域作为“课后聚集点”的原始功能。精心规划的游乐场、超市和咖啡店,也满足了周围居民的日常需求。
 
艺术与公共空间的融合也是我们的关注点。在New Bahru,几幅巨型摄影作品分布在建筑内外,吸引着每一位走过的人。这些醒目的图像并非广告牌,它们是来自六位新加坡本土新锐摄影师的作品,细腻展现了当下的社会情绪。由我妻子主导的“Now Now”公共展览,不仅仅展示了作品本身,同样注重作品与空间的互动。我们一直认为,艺术不应该只局限于美术馆和博物馆,而是应该融入大众生活。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为很多事情操心。但说起来,最让我们纠结的一个决定居然是给New Bahru选颜色。要知道New Bahru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社区,一旦确定下来,颜色就会覆盖整个场地,这感觉背负着很大的责任。记得当时,我们把不同的颜色样本涂在墙上,在晴天、雨天、阴天反复观察它们的变化,最终选定了一个略带泥土色调的温暖的粉色。其实这个决定有点冒险,好在最后的效果还不错。
 

Sea Apple,让童趣融入你需要的时刻

 

几乎每位进店的客人都会径直走向那个绿色的个性化定制区域,哪怕原本没有参与的打算,也会被柜台上的布章、配件等互动性设计勾起兴致。这个以新加坡当地植物命名的本土童装品牌,吸引的不只是孩子和家长,还有Z世代和退休人士。用创始人Ho Su Mei的话来说,Sea Apple和New Bahru有着相似的理念——不断突破创意的边界来满足新加坡现代都市群体的需求。

Sea Apple 创始人 

Ho Su Mei

 

人人都爱“天马行空”
 
与孩子们打交道,就会发现他们天生带着一种纯粹的快乐和探索精神。无论是父母第一次抱起新生儿的那种喜悦,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玩耍时感受到的那种真实,都是生动且充满表达力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逐渐失去了童年时期的直觉和创造冲动。我希望通过设计和讲故事,把孩子们独特的想象力融入家庭的温馨体验。
 
Sea Apple的核心愿景是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关爱之心。为了将这种理念融入零售体验中,我们打造了Create概念:让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也参与其中,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如果孩子们可以在店内完成创作随即带走,而不是等待数月才能拿到定制成品,那么体验必须是即时的、有趣的,在现场就能尽情发挥创意。

 

当New Bahru计划构建一个涵盖多个行业的业态组合时,在儿童用品领域选择了我们作为首批入驻的品牌,同时希望Sea Apple能做些不同于传统儿童用品店的尝试。因此,我们以Create概念为基础,在New Bahru设立了全新门店Sea Apple Create。
 
为了鼓励人人自由展现风格,Sea Apple Create提供一系列基础款式以供搭配,顾客能够亲手设计专属作品并将其带回家。起初,我们认为主要客群会是家长及有孩子的家庭,毕竟这一直是 Sea Apple 的核心受众。然而令人惊喜的是,顾客范围远超预期。
 
许多年轻顾客尤其是Z世代群体,专程到店铺后窗的展示区,观赏毛绒玩具。还有人把这里视作创意空间,既能定制姓名标签,也能挑选老少咸宜的猫咪主题。随着不少年轻人自发在网上分享动态,店铺的概念迅速传播开来。顺道过来瞧瞧的人中不乏退休人士。即便不清楚他们是不是祖父母,他们也都参与其中,制作属于自己的姓名标签。
 
开业约一个半月后,我的合伙人Friska随手拍摄了一条在Jellycat毛绒玩具上贴布章的视频,在社交媒体意外走红。目前播放量已达数百万次。我们先是被一家专注报道新加坡及东南亚地区热门新闻的新加坡平台关注,紧接着《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也进行了报道,消息一出,店门口随即排起长队。顾客们都渴望定制专属毛绒玩具,场面极为火爆。New Bahru 的安保人员不得不出面维持秩序。

 

在那之后的两三个周末,店铺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它也让我们学会了应对突发的需求激增,如何保障每位顾客的体验不受影响。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热潮不只是昙花一现。

 

柜台上的布章、配件等互动性设计元素鼓励顾客挥洒创意

 

在创业中结伴同行
 
现在回想,过程中有很多这样难忘的经历,最让人欣慰的还是能和团队一起成长。我最初的职业生涯和设计毫不沾边。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让我有机会出国留学,归来后便进入了公共政策部门工作。但我始终对设计充满热情,不只在业余时间上设计课、学习视觉传播,甚至还跑到牛车水向手艺人学习缝纫。在29岁完成奖学金合约后,我决定暂时停下来,认真思考是否能将这份热情发展成事业。
 
前往法国INSEAD攻读MBA的那一年坚定了我创业的决心。记得有个同学跟我说:“我父亲70岁才开始创业,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不能重新开始做设计?”这让我深受触动并最终选择投入到 Sea Apple 的创建中。
 
高度竞争的市场没有现成的成功可供复制。在初期,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你去“反向推销”:说服供应商愿意和你合作,即使你还不知名;不断向市场推广你的想法,直到它被认可。

 

直到遇见了像Friska这样不可或缺的“战友”,我不再是最初那个辞去工作,摸索前行,单打独斗的人了。创业并不是一条被广泛认可的“安全”之路,有抱着相同愿景和美学追求的人一路相伴,才让整个旅程更有意义。
 
在New Bahru,也都是这样志同道合的人。品牌主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经营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我们的关系也在日常运营中自然发展起来。我和左邻右里在互相支持中经历了开业前的筹备,解决了施工上的问题,以及各种磨合的过程。我们还有一个活跃的聊天群,在开业初期,大家会讨论最合适的开业时间,毕竟,整个项目需要达到一定的品牌数量,才能真正吸引客流;在节日旺季,大家会互相支持。
 
明年是 Sea Apple 10周年,正在筹划的特别项目或许就会联合New Bahru的其他品牌。我们也在思考希望通过快闪店或移动体验的形式,把Sea Apple Create带到不同的地方。

 

位于店铺后窗的毛绒玩具展示区是最受欢迎的区域之一

 

Soilboy,一间“活的雕塑”博物馆

 

进入Soilboy就会因它光影流转的氛围“安静”下来,流动的空间里,植物们恣意生长,每一株都像一位天赋异禀的舞者,或伸展或蜿蜒。创始人夫妇Ivan Woo和Angeline Goh都来自创意行业。Ivan说,他们希望让植物成为人们真正欣赏、珍惜的存在,像艺术品一样被用心照料。

 

Soilboy 创始人

 Ivan Woo

 

“每一株植物都有独特的形态”

 

在疫情之前不久,Angeline送了我一盆植物,我觉得很有趣,也很治愈。想到父辈和祖辈那一代人往往在植物枯萎时选择放弃,觉得很可惜,因此我们想重新塑造新加坡的养植文化。事实上,只要对“造型”花些心思,植物可以转为具有雕塑感的艺术作品。
 
花盆是完成这一创作的重要一环。新加坡市场上并没有符合我们审美和需求的花盆款式,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开模,从手绘草图、测试到打样都不假人手。幸好,我们结识了来自韩国的制造商,他们可以提供生产支持。即便每一件作品都经过工匠的纯手工制作,成品的光洁度也达到了机器生产的水准,细腻而具有人的触感。Soilboy的Logo在花盆上像服装的领标一样,小小的隐隐的。这种比例、字体的大小、排版的细节都借鉴了时尚行业的理念。
 
我们的植物主要从本地、日本和韩国等地采购。每一株植物到店后,第一步是确保它们的健康状况,比如对植物进行适应性调整,让它们逐步适应新加坡的气候,等它们稳定下来才会开始造型设计。无论是小盆栽还是大型绿植,我们希望通过造型激发大家对生活中绿色之物的好奇,这当中也渗透着我们的美学愿景——每一株植物都有独特的形态,哪怕是平常的路边植物,经过精心修整后,都能焕发新生。
 
最初,我们从电商起步,随着越来越多顾客,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希望能亲自看到和触摸到我们的园艺艺术作品,我们在新加坡碧山地区开设了一个小型展厅,方便大家亲身体验。2023年11月,我们首次听说New Bahru的项目,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创意聚集地,为本地创意品牌提供专属空间。当时,我们正决定扩展店铺,增加体验空间。New Bahru的邀请恰好契合了品牌的发展方向。

 

植物犹如天赋异禀的舞者一般,恣意伸展(左)
花心思的 “造型 ” 让植物成了具有雕塑感的作品(右)

 

 

“最微小的互动,也能触动内心”
 
可以看到,现在New Bahru的店面不仅有零售区,还有专门的工作坊,顾客可以在这里学习如何养护植物。毕竟第一次打造如此大规模的店铺,我们在规划布局时花了大量时间思考顾客的动线——他们如何进入空间?他们的视线会落在什么地方?他们会如何在店内游走?
 
室内设计工作室Silo擅长营造沉浸式的空间体验,最终我们将这里打造成了植物博物馆,一个可以放慢脚步、品味生活的地方。顾客可以在水槽吧台上开启一段沉浸式的创作之旅,钢元素的冰冷消解在天然材料的调色板中,比如软木、树叶、黏土。我们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植物带来的美好,即使是最微小的互动,也能触动内心。
 
还记得第一位顾客走进店里时的那份惊讶和喜悦,让我意识到努力没有白费。让人意外的是有很多企业客户来店里参观,甚至有人带着他们的植物来找我们帮忙修复和护理。现在,我们的店几乎成了“植物诊所”(笑)。也有不少游客表示希望将我们的作品带回国。遗憾的是,由于新加坡对植物的国际运输有着严格的规定,目前只能带回花盆。对此,我们正在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新加坡有了像New Bahru这样的创意聚落,非常令人欣喜。相比在不同地方零散地寻找独立品牌,New Bahru提供了一个专注于本土品牌的商业社区,让大家可以一次性感受新加坡的创意特色。作为品牌主,我们也能频繁交流经验。在此之前,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深入探讨彼此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它们。

 

我和我的合伙人并非来自优渥的家庭,在打造Soilboy的过程中,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大胆、创意和永不放弃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想要强调的是,创业者不该犹豫展示自己独特的商业理念,因为你永远无法预见未来将迎来怎样的机遇。
 
在建立Soilboy 品牌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园艺行业的同行,也与其他行业的朋友如木匠、承包商,甚至金属工匠,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跨行业的关系维护至关重要,有时最意想不到的合作,反而会创造出最特别的成果。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创业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品牌,更是与各行各业的人相遇,并在其中找到无限可能性。

 

Make by GINLEE,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这个由新加坡设计师Gin Lee与以色列工业设计师Tamir Niv夫妇共同创立的品牌,正在让可持续时尚场景化。在店里,Tamir配备了齐全的蒸汽及按压设备,还有3D打印机,一件旧T恤在现场就能改造成手提袋,保留的领口区域让“再生”感更醒目了。用Gin Lee的话来说,“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零售空间”。
 

Make by GINLEE 创始人  

Gin Lee

 

 

从寻找风格到成为风格
 
GINLEE studio创立于2011年,发展过程跌跌撞撞。前五年,我的状态更像是在找到自信,同时了解市场的需求。我本身对从纸样到成衣的结构变化非常感兴趣,又喜欢几何、线条和曲线,所以在面料工艺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相比起法国设计师那种充满情绪表达的风格,新加坡的设计师可能更倾向于极简和功能性,也更加精准地迎合市场需求。我们的客户群体以职业女性为主,她们需要在正式场合穿着得体——既专业又不过于严肃,同时展现柔美特质。所以,即便从激光切割、抓褶到刺绣等改变面料风格的处理方式都有过尝试,但我们最终保留了褶皱工艺,在整体造型中带入恰到好处的流动性和立体感。
 
当然我们的灵感也受到新加坡多元性和本土文化特色的启发:比如传统店屋(shophouse)的闸门,它们的线条和几何结构会成为我们的参考;如果使用胡姬花元素,也会进行一定的几何化、现代化处理;再比如,借鉴旗袍的剪裁或轮廓,并通过现代方式进行改造。
 
创业初期,我们以寄卖的形式起步,最高峰时合作的店铺达到了12间左右。这种模式让我对库存和货品的管理非常谨慎。直到2018年,我们才开设第一家零售店,至今,已经在筹备第五家店了。New Bahru这家店的运营理念和我对库存管理的敏感度有关。
 
库存问题是很多品牌都会面临的挑战。随着褶皱工艺被更多人熟知,我们想能否将设计先做成半成品,等客户下单后再进行最终拼接和调整。事实上,我们同时在运营GINLEE和Make两个品牌,前者面向职业女性,后者的受众相对更年轻。所以,New Bahru的空间与Make的项目更适配。
 
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在店铺里使用蒸汽装置。早在2020年就尝试过在店内直接完成褶皱工艺的制作。类似于过去街头常见的修鞋铺、配钥匙店等小工匠店铺,现在这些手工行业逐渐减少了,我们希望能以现代方式重新带回这种体验——既保留传统手工艺氛围,又能让顾客近距离感受到制作过程。
 
之前在做循环再生项目MAKE O时,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当主品牌GINLEE和MAKE O放在同一空间里时,顾客会产生困惑,搞不清楚这到底是做全新产品,还是二手再造。因此,我们决定为这个系列单独开辟一个新空间,让它更有独立性。得益于New Bahru提供的空间体量,Make by GINLEE能够更灵活地进行展示和运营我们的工作坊。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零售空间,而是一个能够体验动手制作的概念店,包含Make Pleats、Make O和Make 3D。

 

一件旧 T 恤在现场就能改造成手提袋(左)
工业设计师 Tamir 在店铺工作坊配备了齐全的蒸汽及按压设备 (右)

 

打造创意生态的多向奔赴
 
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纯商业运营有所不同。作为“新加坡的创意中心”(Singapore creative hub),New Bahru希望入驻的品牌能够共同成长,这和设计师的方式很对味。
 
新加坡的购物环境主要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传统商场的运营方更像是房东——谈合同、签约、付款,整个流程极为商业化。如果品牌想要入驻,至少要提前支付三个月的租金,这对许多新兴品牌来说,导致了不小的初期成本压力。如果租户运营不符合他们的规定,可能还会面临罚款或者合约限制。
 
但New Bahru的团队不同,他们强调社区精神,在招募品牌时更倾向于扶持有潜力的品牌,希望给予其成长的机会。刚入驻时,他们积极组织品牌之间的交流。有一次,品牌主们共同看了一场音乐剧表演《Don’t Call Him Mr. Mari Kita》。这场表演是为了纪念这位已故的作曲家,他是新加坡国歌的创作者之一。New Bahru希望提醒所有入驻品牌,我们不仅仅是在做生意,更是在共同推动新加坡的创意产业,这形成了一种使命感和归属感。
 
无论是来New Bahru的游客还是本地人,他们是更偏向有探索精神的消费者,愿意花时间去感受空间、体验店铺背后的创意内容。所以,店里举办的工作坊发生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事。
 
有一次,一群女生来店里办派对,应该是新娘的朋友们组织的hen party(注:新娘单身派对)。我们还在现场特意布置了一番。她们的行程是先来店里体验手作,一起做包包,晚上再到楼下去庆祝,享受美食美酒。还有一次,一家家纺公司邀请自己的设计团队来举办workshop。因为他们的业务涉及面料开发,所以设计师团队就在我们店里举办了一场比赛——设计图案并制作包袋,评选最佳作品。这些活动让他们的记忆也成了我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