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初见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风华,茶从解渴之物升华为哲学与艺术的容器,无论皇家贵族,还是文人墨客、黎民百姓,家家户户都饮茶;明清时期,一片叶的沉浮,更是引起世界版图的斗转星移。但如今,传统茶文化却面临着一些困局。

当下社会的快节奏,正在冲击着所有的传统“慢文化”,茶文化是一个很显著的“受害者”。虽然近年新式茶馆开始兴起,整体的体验也做得相当不错,但更大的市场与人群,依然是将茶作为饮品伴侣或是提神工具,甚至避而不谈,距离茶文化的复兴,远远不够。

传统的茶文化,似乎被禁锢在一个圈子里,只有特定地域的人才会喝茶,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喝茶,抑或,只有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人才会喝茶。所以在办公室里,如果有人在奶茶与咖啡之间,用茶壶泡起了茶,定会被视为异类——不管是在互联网大厂,还是在传统行业公司。

关于传统茶文化如何走出固有的圈子,一直是整个行业在关注的问题,也是很多有远见的人在思考、践行的事情。

或许,近期的一次茶文化破圈行动,让我们得到了一些启发。

 

 

就在5月1日,有一部名为《偏向茶山行》的纪实节目刚刚完播。记录片中,将景迈山的人文历史生动地展示在了世人眼前,再次令这个全球唯一的世界茶文化遗产地,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焦点,同时也把普洱茶推到了舆论的前沿。

 

 

这档纪实节目风格轻松,主创团队赋予了它一些综艺感——主持人与嘉宾们漫步在景迈山间,与生活在当地的人在行走间聊天。由景迈山的历史民俗,聊到当地年轻人与故乡的情感联接;从茶山的自然美学谈到历代饮茶文化与器物之美;由现代科技对茶产业的推动,谈及如何面对科技焦虑;从世界茶史关联到当下复杂的社会局面。

 

 

《偏向茶山行》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复旦大学教授蒋昌建作为“访茶邀请人”,邀请了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瓷器专家廖宝秀、区块链专家肖风和全球文明史教授施展同行,提出引人深思的观点,将一幅关于景迈山的画卷徐徐展开,由茶出发,发散到多元领域,又与当下时代情绪、社会局面息息相关,可以让大家没有压力地进入,且看完收获颇多。

 

 

在Tatler看来,随着去年9月上榜《世界遗产名录》,其实景迈山已经迈进了新纪元,一项项挑战接踵而来,基础建设、文旅规划、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在这其中,普洱茶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一定是肩负着领跑责任的。而《偏向茶山行》就相当于是一声发令枪,一经开播就在腾讯视频破9000热度值,持续霸榜人文纪录片TOP1。轻盈的风格+多元的视角,不仅吸引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人文艺术、经济科技、产业研究领域的关注者也因跨界话题热议其中。

但是,普洱茶的这次领跑,能跑出多远呢?或者说,这次破圈,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带着这些问题,Tatler的团队来到了景迈山,实地走访了这里大大小小的山头,包括万亩茶园和几个古寨,接触到了不少当地茶农和当地的项目,都与普洱茶息息相关,的确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先民的智慧,让普洱茶先行一步。

 

首先了解到的,是景迈山古茶林独一无二的风土环境。在景迈山,茶树栽种自古采用林下种植的方式,保留大多数原生乔木,在树林下面开垦茶园,不单单让茶树得到了柔和的漫射光,也利用了自然的生态系统有效地防治虫害。

 

 

同时,景迈山也是一个人茶共生的生态,大大小小的14个民族乡土寨子被茶园包围,人们多以采茶、制茶为生,敬茶为神,世世代代就与茶建立起了感情纽带,形成了难得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就在其他农业产区还在通过反复实验,钻研最优的生产方式时,景迈山的“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早就完成了底蕴积累。并且,这些理念也与国际上提倡的“可持续”理念不谋而合,景迈山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实至名归,普洱茶也随之被同时推广出去,形成了最基础的破圈。


科技创新,让“专家”走开

 

以往的普洱茶交易,不管线下交易还是线上交易,不透明性都比较大,普洱茶未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与交易信任的高成本有着重要关系。普洱茶体系复杂,堪比葡萄酒——从大产区到小村子,从山头到茶林,各家的工艺又有差异,并且普洱茶的价值来自时间,随着窖藏陈化,产生更优的口感、利于健康的物质,以及复利空间,窖藏环境亦影响着普洱茶的品质。然而,决策普洱茶价值的茶叶产地、年份这些重要信息,在以前是无法被证明、溯源的。

这种情况,让人即便想踏进普洱茶的世界,也会犹豫再三,落得一个“水太深”的讲法。

 

 

现在,景迈山有了一个可信赖交易+智能窖藏的新兴产物:茶饼通过AI扫描茶纹录入到区块链,形成不可篡改的记录,以用来溯源生产时间、产地和茶厂,甚至是窖藏环境信息;茶窖温湿度可以智能预警,茶叶的入窖、出窖和窖内交易,全部由机器人在可以节能90%的黑灯仓库里完成;窖主可以在手机APP上便捷管理自己的普洱茶,完成可信赖交易。

 

在当今时代,科技带来的信任度更为重要,要远远大于“专家”带来的信任度。而现在这套理念与技术所达成的效果,就是“去专家化”,这个重大的破圈,无疑让更多人迈进了普洱茶的世界,特别是看重创新科技带来便捷、透明、标准的年轻一代。

 

美学是打开时空的钥匙

 

景迈山这个实现智能窖藏的地方,叫做“茶马古窖”,同时也是《偏向茶山行》的出品方,与上海养云安缦酒店、在建中的景迈安缦酒店是同一个业主,由此可见茶马古窖的美学基因。

茶马古窖的空间设计,由安缦酒店的御用设计团队MASASTUDIO操刀,他们是美国犹他州安缦奇岭的设计师,这也是他们在中国的首秀。

 

 

整个茶马古窖坐落在景迈山脚,拥有石质的外墙和自然的线条,大气的空间切割构建出西方建筑的宏伟轮廓,同时又融合了东方传统造景艺术,表现在与光呼应的月影阁、框景艺术的望峰台,以及代表普洱茶汤色的各式原木与金属,加上呼应景迈山林下茶的景观布局,令整个建筑的气质在古老与现代、信仰与科技之间摇摆,开启了时空的边界。身处其中,仿佛景迈山的先民于茶林深处,望见了一栋来自未来的圣殿。

 

茶马古窖由种子窖、大圆茶窖和小圆茶窖3栋主要建筑组成,茶窖分别是3层、5层和7层,357这个数字,也是一块普洱茶饼标准的克重。从空中俯视,大圆茶窖和小圆茶窖分别是一提七子饼,组合起来又是一个葫芦的造型,葫芦也是当地拉祜族人的吉祥纹样,相传拉祜族的祖先,就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

 

 

整个建筑群将西方的集约化建筑优势和美学,与东方建筑艺术、当地文化符号结合,不论对设计行业,还是对游客,都极富传播性。将来,茶马古窖在智能窖藏的功能之外,也一定会成为当地文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学来完成破圈。

 

成为话题,才能拥有未来

 

就像一开始的养云安缦,其实只是一次迁移抚州古寨、古树的举措,却因安缦创始人阿德里安·泽查的加入,诞生了以明清时代赣派建筑为原型的全球最大安缦一样。 茶马古窖实质上只是一个普洱茶窖藏空间,却随着在景迈山一点一点深入挖掘、创新、链接,在尝试为普洱茶、中国茶探索出一个新的可能。

 

随着万向区块链董事长肖风博士、《胡润百富》创始人胡润先生等200位企业家、艺术家、领域学者成为茶马古窖种子窖主,也为普洱茶的破圈进一步增加了声量。

 

 

2023年12月,茶马古窖与Designwire联合举办了首届“全球设计大师山峰论坛”,并落址“Designwire国际设计大师联盟”。吸引了季裕棠、KHA、OKA、GS、PLA等一众世界知名设计团队为景迈留下“茶亭”建筑设计作品,并有多位设计大师成为茶马古窖窖主。

 

 

Tatler觉得,随着茶马古窖的全面落成,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加入进来,他们在成为窖主的同时,也会将普洱茶作为相互交流的一个热门话题,持续为茶文化传播带来素材。

这个情况所带来的好处是:茶文化在保持原有传统面貌的基础上,与当代科技、美学、戏剧等结合,与时俱进,探索出一种更契合时代、更利于传承的茶文化呈现,或许可以突破原有人群、地域、年龄的桎梏,进一步破圈,让“茶回归世界主场”成为一个肉眼可见的未来。